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法治疗反应性关节炎
□ 王杰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李某,男,58岁,2019年8月15日初诊。主诉:左膝关节肿胀、疼痛、活动受限2周。2019年8月2日因吃海鲜致上吐下泻,当地医院诊断为“急性肠胃炎”,经药物治疗后好转。2周后出现腰骶部右下侧疼痛,患者以为劳累过度所致,未诊。又一周后未见好转,且出现右膝肿胀疼痛,遂就诊某医院骨科,诊断为“右膝关节滑膜炎”,经药物治疗(不详)后肿胀稍减,但疼痛依旧;三日后复诊,血液检查显示WBC15.09×109/L,ESR85.00mm/h,CRP143.00mg/L,HLA-B27(+),MRI示:①右膝关节炎积液,右膝后方软组织水肿;②右侧骶髂关节炎。诊为“反应性关节炎”,经药物治疗(不详)后症状无明显改善,故求诊于我科门诊。刻诊症见:精神欠佳,少气懒言,面色萎黄,身体困重,右膝关节不可屈伸,无法独立行走,右手拄拐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濡缓。
诊断:(湿热痹阻型)痹证(西医称为反应性关节炎)。
治则:清热解毒,健脾化湿,通络止痛。
方药:蒲公英20g,白花蛇舌草20g,车前草20g,陈皮15g,茯苓15g,泽泻15g,炒麦芽15g,炒谷芽15g,桃仁15g,红花15g,威灵仙20g,鸡血藤20g,川牛膝15g,透骨草15g,徐长卿15g,甘草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,早晚分服。
2019年8月22日二诊:患者服药后无不良反应,右膝关节肿痛症状明显减轻。蒲公英20g,白花蛇舌草20g,车前草25g,陈皮15g,茯苓15g,泽泻15g,炒麦芽15g,炒谷芽15g,桃仁15g,红花15g,威灵仙25g,鸡血藤20g,川牛膝15g,透骨草15g,徐长卿15g,甘草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,早晚分服。
2019年9月15日三诊:右膝关节肿痛基本消除,只存在少量关节屈伸不利,复查CRP1.57mg/L。方药:蒲公英12g,白花蛇舌草20g,车前草12g,陈皮15g,茯苓15g,泽泻12g,炒麦芽15g,炒谷芽15g,桃仁15g,红花15g,威灵仙25g,鸡血藤20g,川牛膝15g,透骨草15g,徐长卿15g,甘草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,早晚分服。患者症状好转,热邪已清,当健脾化湿以治本。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稍调整药物,诸症好转,无其他明显不适,病情基本稳定。
按:反应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是不对称性的关节炎,伴或不伴有典型关节外表现,如结膜炎、皮疹等,发病常出现于消化道或泌尿系统感染之后。患者前驱症状易被忽略, 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, 故其误诊率较高。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是继关节以外病灶感染后,出现的关节非化脓性炎症,从出现关节病变这一临床阶段看,本病与其他关节病变类似,起病急,关节红肿疼痛,活动受限等表现。属于中医学“痹证--热痹”范畴,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“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”,明确指出风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是痹证的主要外因, 而正气不足当为风湿痹症之内因, 此即所谓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 邪不能独伤人”。因此, 反应性关节炎起因应为风寒湿之邪所致, 而感染、过劳后正虚不足以御邪, 继则外邪内侵, 感邪经久不去, 郁而化热, 而表现红肿。故本病之病机当为邪热内郁, 痰瘀蕴结,治则当以清热健脾通络法。刘健教授根据历代医家“治痹”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,提出痹证“从脾论治”理念,创立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痹证,研制了系列中药复方,应用于临床,取得显著疗效。
对刘健教授诊治的159例反应性关节炎进行了回顾性数据挖掘研究,结果表明,刘健教授治疗本病药物寒性(使用频率36.74%)、温性(使用频率34.85%)、 平性(使用频率23.86%) 使用频率排名前三; 苦味(使用频率33.67%)、甘味(使用频率30.61%)、辛味(使用频率25.26%)使用频率排名前三。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味中药可归纳为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、紫花地丁、连翘、土茯苓;健脾化湿药如茯苓、陈皮、薏苡仁、山药、白术;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、蒲公英;活血化瘀药如红花、丹参、桃仁;通络止痛药如鸡血藤、威灵仙、豨莶草、川牛膝、徐长卿、忍冬藤、透骨草四大类。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,刘健教授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关联度较高的9个药对为:薏苡仁与蒲公英、陈皮与蒲公英、丹参与陈皮、丹参与蒲公英、丹参与茯苓、茯苓与陈皮、薏苡仁与陈皮、薏苡仁与茯苓、茯苓与蒲公英。药物与指标改善的关联规则分析表明,蒲公英与IgG、hs-CRP下降关联度较高,茯苓与IgA、IgG、hs-CRP、ESR下降关联度较高,薏苡仁与IgA、IgG、hs-CRP下降关联度较高,陈皮与ESR、IgG、hs-CRP下降关联度较高。随机行走分析得出,中药联合特色制剂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对反应性关节炎患者IgG、CRP的改善优于单纯中药组,并呈现长程关系。全方诸药合用, 共奏清热解毒,健脾化湿,活血通络止痛之效,治疗主要表现为湿热痹阻型反应性关节炎,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,且无明显不良作用,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。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5月1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