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众版|医院版|英文版|返回引导页
 
媒体关注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媒体关注

从脾论治脂膜炎

来自: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4-30

     脂膜即为皮下脂肪层,脂膜炎指原发于脂膜的炎症。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,临床主要特点为多发性、对称性皮下脂肪炎性硬结或斑块,伴反复发热及内脏损害,除此之外还常伴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。本病属中医学“痹证”范畴,中医学称之为“瓜藤缠”“湿毒流注”“皮中结核”。

  病因病机

  本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。内因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,素体亏虚,或脾虚湿盛,或内有蕴热,感邪诱发。外因则为风寒暑湿热毒,诸邪皆可促成本病。总结为以下3点:①禀赋不足,腠理空疏。由于先天禀赋不足,或早产婴幼,体质亏虚,气血不足,卫外不固,寒湿之邪乘虚外袭,客于肌肤腠理,流注经络,气血瘀滞而发病。②热毒之邪,直中腠理。热毒之邪,其性猛烈,可以直中肌肤腠理,煎熬津液,化为痰浊。痰湿热毒相互搏结,凝聚成块而发为本病。③内有蕴热,外感湿邪。素体阳盛,内有蕴热,或体质肥胖,多痰多湿,并复感风热暑湿之邪,内外合邪,相互搏结,积聚而成囊液,或凝聚而成结块,发为本病。

  本病病因病机总属正虚邪实,以正虚为本、邪实为标;脾虚气虚、内脏受损为本,热毒、痰湿、血瘀为标。脾虚在痹证的病情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健运,则气血充足;脾胃虚弱,则气血不足。故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是痹证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。脾气亏虚,致使脾运化失司,痰浊内生,湿聚成痰,留注肌肤,而致结节发于肌肤腠理,时有疼痛,伴神疲乏力,困倦嗜睡,为虚实夹杂;脾气亏虚生化乏源,而致中焦气血乏源,气血不和,血病则气不能独化,气病则血不能畅行,气滞则血瘀,瘀血不化,则新血不生,为虚实混杂;脾气亏虚,运化失司,气血匮乏,而致正气不足,卫阳不固,易受外邪,尤其是湿邪入侵,疼痛隐隐,使病情迁延不愈、反复发作,甚则结节溃破,脓水外溢,久不收口。

  治疗原则

  健脾利湿、清热解毒为主要法则,辅以活血化瘀、消肿散结、益气通络、养血安神等法。

  辨证分型

  脾虚湿热型 症见皮下结节散发于四肢或躯干,但以下肢多见;结节皮色鲜红,可有疼痛,数日可软化,有波动感;日久结节凹陷萎缩,或可破溃溢出油脂状液体;常伴有发热,腹痛,纳差,大便稀溏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宜清热解毒,健脾除湿。以四妙丸加减,药用黄柏、苍术、牛膝、薏苡仁、金银花、连翘、紫花地丁、土茯苓、甘草。

  热毒壅盛型 症见突发全身高热,乏力,骤起皮下结节,关节肌肉疼痛,结节皮色焮红,触之灼热疼痛,日久则结节枯萎塌陷,但易反复发作,舌质鲜红,苔黄,脉数有力。治宜清热解毒,软坚活血止痛。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,药用金银花、白芷、川贝母、防风、赤芍、当归尾、甘草节、皂角刺、穿山甲、乳香、没药、陈皮。

  痰瘀互结型 症见皮下痰核易发于下肢,此起彼伏,固定不移;结节皮色暗红疼痛,局部皮肤塌陷,既不液化亦不破溃,或见关节疼痛固定,或有低热,或见下肢浮肿;舌质暗红边有瘀点,苔白腻,脉弦涩。治宜化痰行瘀,散结止痛。方用双合散加减,药用橘红、清半夏、桃仁、红花、瓜蒌、川贝母、当归、川芎、熟地黄、杏仁、甘草。

  气虚血瘀型 症见皮损暗红,反复缠绵不愈,结节凹陷;伴有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关节痛,纳食不馨,大便溏薄;舌淡,苔白或白腻,脉细无力。治宜益气活血,通络止痛。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,药用黄芪、当归尾、赤芍、地龙、川芎、红花、桃仁。

  典型医案

  患者,女,48岁。因皮下红色结节3年,于2013年12月26日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。刻见下肢皮下结节散发,结节表面皮色鲜红,疼痛。偶见结节软化,且有波动感,或见结节凹陷萎缩。伴见低热,多汗,口干口渴,头晕,目赤目涩,神疲乏力,腹胀,纳食不馨,心烦多梦,夜寐欠安,小便黄,大便黏滞不爽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  诊断:(脾虚湿热型)瓜藤缠(西医称为脂膜炎)。

  治则:清热解毒,健脾利湿,佐以益气养血安神。

  方药:知母15g,黄柏10g,山栀子10g,青蒿15g,酸枣仁20g,首乌藤20g,薏苡仁20g,陈皮15g,茯苓15g,淮山药20g,夏枯草20g,野菊花15g,炒麦芽15g,炒谷芽15g,甘草5g。4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、晚2次分服。配合中成药芙蓉膏(院内制剂,主要由木芙蓉、藤黄、生天南星、薄荷油、冰片等组成,功效为散结化瘀,消肿止痛)联合消瘀接骨散(主要由花椒、五加皮、白芷、桂皮、川芎组成,功效为温经通络,行瘀止痛)外敷。

  2013年12月29日二诊,2014年1月12日三诊,2014年1月19日四诊,2014年2月2日五诊,诸症减轻,效不更方。

  2014年2月9日六诊:皮下结节基本消退,伴随症状均好转,故上方继服14剂。诸症好转,达临床痊愈。

  小结

  本案患者病程日久,则风寒湿邪郁而化热,湿热蕴于筋肉、肌肤而致病,病情反复缠绵不愈,易伤于内脏。久病必致气血亏虚,治疗本病应健脾和胃,调补后天;扶助正气,益气养血。所以常用陈皮、谷芽、麦芽以健脾和胃,薏苡仁、甘草、山药、茯苓以益气健脾利湿,黄精、麦冬、白芍益胃养阴。在药物顾护脾胃的同时,也应注意避免劳损和外伤,有伤及时治疗;注意心情涵养,切忌思怒过度伤及脾肝功能;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食物为主,根据病情可配合天然药物外敷,经济方便,无碍脾胃。

  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刘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
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4月2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