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众版|医院版|英文版|返回引导页
 
媒体关注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媒体关注

以“通”立法治疗恶性肠梗阻

来自: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3-31

以“通”立法治疗恶性肠梗阻

□ 夏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
恶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,主要见于消化道以及妇科肿瘤,具有手术切除机会小、梗阻部位多发的特点,治疗困难,预后差,现今以姑息治疗为主。

恶性肠梗阻的病机特点为正虚标实

脾为后天之本,脾气虚弱,邪毒内侵,与痰瘀相结,或蕴于食道,或凝聚胃部,或壅塞大肠,形成癥块,继而使脾气更虚,胃失和降,腑道不通。因此,肿瘤性梗阻与脾虚、痰瘀有关。癥块之形成不外乎内外二因,外因为邪毒,内因为正虚。正气虚弱是癥块发生、发展的先决条件。所谓“壮人无积,虚则有之”。癥块的行成,离不开气虚、气滞、血瘀、痰凝、热毒、湿聚等这些致病因素。

随着正气的不断受损,邪毒的日渐猖獗,癥块逐渐增大,梗阻症状越加严重,终使气机隔断,病入膏肓。肠为传化之处,肠道居于腹,主司水谷饮食之传化,取其精微,去其糟粕。肠腑之气通为用,降为顺。肠腑之间气机不畅,不通则痛,故可见腹痛难忍;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故可见腹胀不舒;肠腑传导失常,糟粕之物不能排出故可见大便闭结;饮食水谷积滞于肠腑,又因其气滞不畅,滞留下行,气机上逆,故可见呕吐残食。从病因病机看,这些梗阻症状虽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失调,然实乃毒瘤从中作梗。实是以虚为本,虚实夹杂的疑难杂症。

恶性肠梗阻应辨清正邪多寡

梗阻之症的治疗应做到“坚者消之,结者散之,留者攻之,损者益之”,力图使肿瘤得以控制,瘀积得以消退,阻塞之道得以缓解,否则毒瘤日渐扩大,梗阻越加明显,阴阳断决,神气乃绝。梗阻之症初起,此时邪气尚浅,正气未伤,邪实而正气不虚者,或是邪实而正气稍虚,当以攻邪为主,中西医方法皆可用之。首先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并结合症状、体征作出明确诊断,然后结合辨证确立病机与治法,扶正祛邪,标本兼顾。如有里热积滞实证者、热盛伤津者、水饮停留胸胁者都可通过通便、下积、泻实、逐水的方法加以治疗。通腑攻下法的使用以邪去为度,不宜过量,以防正气受伤。如晚期梗阻患者,久治不解,出现形体羸瘦,甚至大肉尽脱,形销骨立,卧床不起,此时则属邪气炽盛,正气消残。正虚之极者,虽用通法,但可补气益血、滋阴助阳,辅以祛邪。此类患者临床病情大多不可逆转,皆因病邪太盛,正气耗伤太过,终不可复生。辨正邪多寡论治对恶性肠梗阻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,不可不察。

以“通”立法辨证施治

实则泄通 肿瘤晚期患者初起梗阻时,正气尚可,多属实证,治疗上当以攻邪为主。可在使用导滞之品,如大黄、芒硝、枳实等的基础上,依据证型不同,辅以化痰散结、破血逐瘀、清热祛邪之法。化痰以浙贝母、半夏、胆南星、陈皮、竹茹等为首选;破血逐瘀以桃仁、红花、三棱、莪术、三七粉等为主;清热祛邪的药物常选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、蒲公英、急性子、山慈菇、山豆根、徐长卿等。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体质情况,辨证论治,因人、因时、因地制宜,以达到增强疗效、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。

虚则助通 恶性肠梗阻患者后期多因疾病消耗,而成一派虚象,此时治疗上当以扶正为主,佐以祛邪。主要从补气、健脾和胃、滋阴、补肾精四个方面着手。以大便不通、脘腹胀痛、神倦少气、乏力、舌淡胖有齿痕、脉虚为主症者,当以太子参、黄芪、党参等大补人体之元气。因脾虚运化乏力所致梗阻者,切切不得肆行攻下,而需以调补中焦为主,首选白豆蔻、茯苓、鸡内金、佛手、神曲、炒谷芽、吴茱萸等药。若见大便不通、口干口渴、午后潮热、手足心热、盗汗、舌燥苔少、脉细数等症,则属阴虚,法当润下而勿妄攻,以天花粉、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玉竹、玄参、五味子、山药等配伍行气药,则阴液可复,诸症可除。肾司二便,培元补肾,可选用黄芪、当归、丹参、鸡血藤、熟地黄、黄精、何首乌、女贞子、墨旱莲等药以补益肝肾,填精益髓,方能调和气血阴阳,使阴平阳秘。

晚期恶性肠梗阻的治疗思路基本从三个方面着手,即扶正为基础,祛邪为辅助,随症加减。健脾和胃益气是根本大法,用药略有不同但异曲同工;祛邪从痰、瘀、毒三个方面审证求因,祛邪亦是扶正。根据患者的突出症状施以相应的治疗,本着“急则治其标”的原则,减轻疾病对患者的负面影响,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生的信赖。恶性肠梗阻用药需辨证求因,审因论治,忌一并通下,使用泻下药也应中病即止,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。
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3月31日